上回说到何进中了宦官计策,被宦官杀害。袁绍在弟弟袁术的帮助下,杀入宫中,杀害了不少宦官,无论他们的年龄有多大。宦官最大的特点是不长胡子,袁绍见到不长胡子的,基本上都杀掉了,当然有人是被误杀的。为了避免被杀,有些人得证明自己不是宦官。不是所有宦官都像十常侍那样违法乱纪。证明了袁绍这场大屠杀有些过度反应了。
(资料图片)
《三国志·袁绍传》:术将虎贲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,欲以迫出珪等。珪等不出,劫帝及帝弟陈留王走小平津。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许相,遂勒兵捕诸阉人,无少长皆杀之。或有无须而误死者,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。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犹见及。其滥如此。死者二千馀人。
十常侍他们劫持十四岁的刘辩和九岁的汉献帝,走过了北邙山。当时有个预言,说“侯非侯,王非王,千乘万骑出北邙”。袁绍他们追着十常侍他们,十常侍最终选择跳河自杀。
这个时候,董卓远来,综合其他史料记载来看,董卓拒绝了退兵的请求,问刚刚发生的事情,刘辩难以回答,汉献帝则对答如流。
《三国志·董卓传》: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,卓遂将其众迎帝于北芒,还宫。
《汉纪》:时帝年十四,陈留王年九岁,兄弟独夜步行欲还宫,闇暝,逐萤火而行,数里,得民家以露车载送。
《献帝春秋》:先是童谣曰:"侯非侯,王非王,千乘万骑走北芒。"
《三国志·袁绍传》:急追珪等,珪等悉赴河死。帝得还宫。
《汉纪》:帝以八月庚午为诸黄门所劫,步出谷门,走至河上。诸黄门既投河死。
《献帝春秋》:帝望见卓兵涕泣。群公谓卓曰:"有诏卻兵。"卓曰:"公诸人为国大臣,不能匡正王室,至使国家播荡,何卻兵之有!"
《献帝纪》:卓与帝语,语不可了。乃更与陈留王语,问祸乱由起;王答,自初至终,无所遗失。
在那时,何进被宦官杀死,不知情的何苗部众认为何苗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哥哥,就把何苗杀害。其中,参与到这个计划的就有董卓的弟弟董旻,很难不让人怀疑董卓为了吞并何进兄弟的部队,安插了自己人煽动他们的情绪。
而董卓通过弟弟成功兼并了何进兄弟的情绪后,又收买吕布,让吕布杀害丁原,通过这么一手,董卓仅用不到三千的兵力,就拿到了京城的军权。
《英雄记》:进部曲将吴匡,素怨苗不与进同心,又疑其与宦官通谋,乃令军中曰:"杀大将军者,车骑也。"遂引兵与卓弟旻共攻杀苗於朱爵阙下。
《三国志·董卓传》:进、苗部曲无所属,皆诣卓。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,并其众,故京都兵权唯在卓。
《九州春秋》:卓初入洛阳,步骑不过三千,自嫌兵少,不为远近所服。
关键词: